|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三节龙·跳鼓

三节龙·跳鼓

关键词:三节龙·跳鼓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三节龙·跳鼓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yunmeng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798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来源:云梦民俗文化 作者:  【字体:大  中  小】  

    

     

    舞蹈起源

  三节龙跳鼓是流传于湖北云梦县伍洛寺镇一带独具特色的汉族龙灯舞。是当地汉族劳动人民世代相传的古老祭祀舞蹈演变而来。属汉族民间广场舞蹈。三节龙灯分龙头、龙身和龙尾三节,由三人表演,过去由舞灯三人站在石磙上或板凳上表演,后演变为广场表演。跳鼓用杉木做鼓围,牛皮做鼓面,鼓侧有柄的双面鼓。表演人数不限,一手持鼓、一手拿槌配合三节龙投足跃臂,且敲且舞。整个舞蹈以奇异浪漫的扎制塑型,新颖活泼的表演形式,粗犷毫放的舞蹈动作,展现出一幅气势磅礴、场面宏大、火爆热烈的民俗画面。2006年入选湖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节龙·跳鼓原名“太平灯”,它在湖北仅见于云梦县的伍洛寺镇,是极具地方风俗特色的汉族龙灯舞。

  每年正月十二,伍洛寺镇人纷纷走出家门舞龙跳鼓。这里的龙、鼓舞新颖活泼,粗犷豪放。龙灯、皮鼓在人们手中上下翻飞,鼓声如雷,人声如潮,舞出了火爆热烈的节日气氛。

  伍洛寺镇的龙灯造型奇特,一条红色白须老龙,身长12 节,左右相伴的有两条三节小龙,一条黄色长红须,一条黑色长乌须。这两条小龙由龙头、 龙身、龙尾3 节组成,长6 米左右。三节小龙的头为鹅颈头,头顶扎一只蟾 蜍。龙嘴含珠,身披绣花衣,龙尾扎成燕子尾状,整个形体奇异有趣。

  三节小龙舞由3 人表演,在鞭炮声中,三节小龙翻滚盘旋,众多的男鼓手左手持鼓,右手持槌围在龙的四周,随着龙舞的起伏且鼓且舞。小伙子们一边吆喝,一边原地跳跃、击鼓,鼓槌飞劲,鼓声如雷,煞是壮观。跳得高、打得响、吼得欢是跳鼓舞的要求。三节小龙舞有一个独特的动作“龙咬尾”。传说龙喜欢吃烧燕肉,南朝的梁武帝献烧燕给龙女,龙女吃了以后非常惬意,送了不少宝珠给梁武帝。后来人们为得到龙的宝珠,将龙尾扎成的燕子形状,在龙舞中不断让龙回头自咬,满足龙的嗜好,好让龙高兴之后吐珠,赐福百姓。

  伍洛寺镇一带原来叫“龙须湖”,地势低凹,常受旱涝之灾,“三天无雨到处于,一场大雨遍地淹。”人们生活十分困苦。传说有一年又发洪水了,水越涨越高,伍洛寺镇眼看就要被洪水吞没,人们突然看到有一大两小分别长有白、黑、红须的三条鱼龙在水中出没,原来它们是女儿港旁深潭的3 条黑精在作怪。于是人们纷纷在潭边摆下香案做祈祷,果然不久洪水退去。从此人们视这三条龙为神灵,每年春节以后,就扎起一大两小三条龙灯,每个龙头上都扎一只镇龙的蟾蜍让三条龙不能抬头。一条大龙沿街收香火,两条小龙同跳鼓一起舞蹈以乞太平,当地汉族民间叫玩“太平灯”。

  每年正月十二,镇上老老少少齐集祠堂参加请龙的“开光”仪式。开光由道士主持,当场杀一只雄鸡,用扎有五色彩布条的针蘸鸡血点龙的眼睛和耳朵,这样龙灯就有灵了,人们对着龙烧香跪拜。仪式结束后即开始舞龙、打跳鼓。如果去年收成好,人们欢腾起舞酬谢龙神;如果连年不收,人们认为神龙不悦,于是装饰庙宇,龙灯玩得更虔诚、更尽力,跳鼓打得更响。

  这里家家有鼓,龙灯会时,一家操鼓百家响应。人们以鼓声象征雷声,以此来驱邪逐疫。从前,鼓还是鼓舞族人士气的工具,家家户户都要出人打跳鼓。龙鼓舞一直舞到正月十五才息鼓停舞。

  后来伍洛寺镇人仍保持了三节龙、跳鼓舞这一种汉族民间娱乐形式,但摒弃了其原有的迷信色彩和宗族械斗的劣俗,以欢乐的龙舞、激昂的鼓点催人奋发,催人向上。

  历史溯源

  相传二百多年以前,伍洛寺只是一条不上三十栋房子的小街,街道沿着县河蜿蜒伸展,街头至街尾不到二十丈长。街的北码头还有一条小横街,横街北面有一座寺庙伍洛寺,庙址就是现在的镇政府。当时每年玩龙灯,必须先到庙里烧香化纸,祈求灵验。街北就是女儿港汇入县河的进口,女儿港下游处有一个大龙凼。过去由于水系不通,一遇大雨,水无消路,沟满塘平,大、小龙凼一片汪洋,把伍洛街淹得像个孤岛。县河上游冲下来的死猪死牛、门板箱子、南瓜冬瓜,飘浮满河,真像龙五爷过“孽龙”一样(俗话叫“一扫平阳”),把灾难普降给人间。

  人们看到了这些惨不忍睹的情景,说是大龙为一条黄鳝精和小龙为一条凼和一条鲇鱼精在兴风作浪,危害百姓。于是人们商定,请来世代相传做纸马手艺的郭正明师傅,仿照传说中的龙那样,扎制黄龙青龙三节龙灯各一条,定于正月十五玩龙灯,求神敬龙,祈求龙王爷不要再作恶多端,替人民行善赐福。据说,嘉庆丙辰那年玩龙灯(1796年正月十五日),伍洛寺家家户户设香案,祈祷龙五爷赐福。结果那年风调雨顺,家家粮满仓、鱼满塘;喂的猪子象牛壮,生的儿子肥都都,男女老少无病疾,个个人面桃花;街上人的生意的确不错,个个店铺人涌;真是三阳开泰,万民同乐。人们都说是今年龙灯玩得好,所以后来便成了定例,每年正月十五玩龙灯,轰轰烈烈,热闹非凡。这叫“唱戏玩灯,生意人赚钱”,不管淹不淹,都要玩龙灯。不淹,玩龙灯,祈求龙王爷大发慈悲,顺行顺过,行善降福。这样,全不和寺玩三节龙灯的事,上传下教,年复一年,日久年深,流传至今。

  伍洛寺三节龙灯的结构,先辈人说法有二。其一是说三节龙灯结构简略严谨,分龙头、龙身、龙尾,便于三人姿式合拍,玩起来轻便灵巧,舞起来富有模式感。舞龙时甲的腿伸到乙的两腿间,乙的腿伸到丙的两腿间,甲已丙三人形成“三A”重叠式,六条腿交织在一起,互相靠托,形成一股团结的力量,玩起来顺式使劲,龙灯上下左右翻滚自然生动。

  其二是说三节龙象征“真龙”三鼎甲”,古代人把皇帝称作真龙天子。皇帝坐朝理政,很注重科举制度。科举开考,取得殿试第一名者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这三名合起来叫“真龙三鼎甲”,皇帝坐朝理政就是靠“三鼎甲”来辅佐。所以三节龙灯的龙头是状元的象征,头名状元就是这个意思,龙身是“榜眼”的代表,龙尾是“探花”的借喻。

  伍洛寺三节龙灯的制作,有郭氏五代纸马手艺相传。特别是解放后当地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而今的三节龙灯,扎得活龙活现,远远望去就像两条腾飞的真龙。所以当地有人说:“人活一生,不看伍洛三节龙,等于是条无用虫。”

  伍洛三节龙灯虽说短小,可它的名气还真大呢!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中共湖北省委书记王任重同志驻点到孝感县卧龙区,听说伍洛在三节龙灯玩得很不错。王书记对民间文艺十分关心,伍洛三节龙灯于1958年10月3日登上湖北省委大礼堂观礼台进行表演,受到了省委及与会三千多名代表的热烈欢迎。

  1984年春撤社建区时,伍洛三节龙灯代表云梦县民间艺术,在孝感地委大礼堂主席台上,为地委召开的会议演出,把整个民间文艺演出推向了高潮,全场爆发出一阵阵的热烈掌声。

  1992年金秋,伍洛三节龙灯在全国第二届农运会于孝感举行的开幕式上表演。三节龙伴以跳鼓表演,别开生面,气势磅礴,使所有与会代表大开眼界。通过这次表演,伍洛三节龙灯闻名全国。

  1994年初秋,伍洛三节龙灯再一次代表云梦县民间艺术出席湖北省“三民”(民歌、民舞、民乐)表演,荣获表演艺术乙等奖。三节龙灯表演的录像,还上了中内电视台的联欢晚会节目。

  艺术特色

  三节龙灯分雄雌两条,以色别论雄雌:黄龙雄,青龙为雌。所谓三节龙灯,就是龙头、龙身、龙尾三节组成一条龙,从头至尾6米长,身粗直径0。4米。

  三节龙灯的工艺、讲究全在龙头上。龙头上有六件法宝,即角、翅、蟾、珠、眼睛、胡须。扎龙师根据传说,在龙头上安置这些部件,都是有讲意的。

  龙头上长的两角,用来防御对方作恶,自卫防身。同时也能造潭拱河,供自己在水里游玩开道。龙头两侧长着似耳的两翅,它不但使龙在水里能游,而且在空中能飞,腾云驾雾,呼风唤雨。龙头顶端的蟾是用来专降飞蜈蚣的护身法宝。古时候传说中的“三怕”足以证明,尽管龙有翻江倒海的神威,但是就怕飞蜈蚣,只要飞蜈蚣在龙身一咬,龙就会口吐青烟,马上死亡;飞蜈蚣怕蟾喷毒浆,蟾怕龙口吞,因而伏在龙的头顶上,也就成为龙的保护神。龙口里含着一颗分水珠,是龙游深水的“探测器”。龙在江河湖海游行时,有了这颗分水珠,就能劈波斩浪,进退自如。龙的两眼放金光,不但能照耀前行的方向,更重要的是能穿山透海,各种山魔海怪只要一见龙眼霞光就像触电那样焦化灭亡。龙的下巴挂满胡须是龙修炼的资本。它的每根胡须都是留给人间的幸福和吉祥,传说如果有人得了不治之病,玩龙灯时偷偷剪几根龙须回去煎水喝,马上生灵,百病消除;还有望儿求孙的,只要悄悄地剪几根龙须回家供在神龛上,第二年准保生儿添孙。但是玩灯掌龙头的人有护龙之责,如果龙头的构件有损失,必然会遭到龙的惩罚,不丢性命也有一场大病。这些说法,当然都是民间的敬龙祈福美好传说。

  其次是龙身。龙体上长着层层鳞片,这便是它护身的铠甲。每块鳞甲金光闪闪,肚皮呈花白皱折。还长着四足,每只足舞爪欲登,大有攀云托风之势。龙的尾端,弓曲雄翘,虬强张扬,力蓄千钧,整条龙远远望去,活灵活现,犹如一条真龙向你飞来。

  扎龙灯也有讲究。过去每年元宵节前就要玩龙灯,生意人过年后开市要求吉利,生意大发;农民祈求龙王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扎龙师傅根据祖传习俗,选定一个吉日,首先到竹篾市场去挑选一棵具有二十四个竹节的楠竹(代表二十四节良辰)。楠竹要直,肉头要厚,要是峨眉山上长出的那就最好(峨眉山上长的竹子迎风面是竹青色,避风面不淡黄色)。楠竹选中后,要立即搭上一块红布或红纸,把它竖起来,不让行人(特别是女人)从上面踏过。

  将楠竹扛回家中,在劈篾之前,还要设置香案,把篾刀供在香案上,点燃两支红蜡,烧四柱香(四柱香是对四海龙王而焚),磕四个头,作四个揖,口念四句话:“龙王下凡,福降人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然后持刀破篾,首先为雌雄两条龙灯劈取脊骨篾片两根,用达到沸点的开水,加进食盐两斤,浸泡四十八小时。这种脊篾富有弹性,筋丝好,不易折断,真比龙的脊背骨还坚还韧。

  两条龙灯扎好,还有最后一道程序叫“开光”,也叫“画龙点眼”。俗话说:“龙不开灵,君子无道乱朝庭。”所谓“开光”,就是把已扎好的两条龙灯摆放在大堂中央,请八个道土为两条龙做法事,烧香化水。道土一面口念祭语“四海职弥、龙王显灵”,一面绕龙灯一周浇撒法水。最后,由一名德高望重、儿孙满堂的长者,为龙点眼。为龙点眼者的德行越高,龙的眼睛就越亮、越灵、越精彩;反之,龙眼无光,是两条死龙。没有一定德行的人,就是请他为龙点眼,他也是不肯的。因为他心中有数,受之有愧。这种为龙灯赋以神秘色彩的程序,实质上是激励人们行善积德做好事,就是皇帝也要做一个开明君主,否则龙五爷是不会买你的账的。

  龙灯起身时要燃放鞭炮,有条件的还要放铳,以示热忱欢送龙五爷起身。每条龙灯由善舞龙灯的三个壮小伙子举着。黄龙在前,青龙在后。前面是红、黄、绿、蓝旗子开道,表示龙风凛冽。后面是三十六个棒小伙子,身着统一黄色服装,头裹白巾,手持跳鼓,边击边跳边吼,跳鼓声代表着龙而行的雷声。龙灯玩到哪里,哪里就设香案、放鞭炮,迎接龙王爷把福带到家里来。龙灯玩到宽敞处,主家燃放长鞭,搬出两条条板凳,呈“八”字形摆放两边,让舞龙人各站上一条板凳,左右上下挥舞。此时,内见龙头咬着龙尾在空中盘旋。三十六个小伙子击打跳鼓,围着两条盘旋飞舞的龙灯,有节奏地田赛跳边吼“哦,伙伙!”随着“咚咚”的鼓声,吼声此起彼落,反复无穷,一声高过一声,一浪催过一浪。此时,鼓声、吼声、鞭炮声,以及人们的掌声、欢呼声,交织在一起,真是惊天动地,震撼日月。如果声浪把塘里的游鱼震惊,平静的水面浪起鱼跃,那就真像神话传说的那样:“龙王显灵了,它在水里兴风作浪。”

  舞龙师三人同站一条板凳玩龙灯,这还是一般的玩法,让人叫绝的是三人同站在一个石滚上舞龙灯。六只脚同站在一个石滚上,硬是脚挨脚、腿绞着腿,边舞龙灯还要边踩动石滚向前移动。三人舞龙能够如此默契协调,得心应手,确实要有精妙的功夫;否则,那简直是瞎子錾腰磨—不敢启齿。站在石滚上面玩龙灯,过去伍洛寺只有六个人会玩,他们是熊福禄、赖运清、郭兴旺、聂道本、熊志法、冷成贵。他们都已逝去多年,这种玩法现已经看不到了。

            [以上内容摘录云梦民俗文化,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其他本地文化信息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id":"10"}'>